精算屋-熊猫论坛

精算屋熊猫论坛

本论坛旨在为精算师及未来精算师提供交流平台.
在这里我们提倡平等,开放,互助,创新
或许你还不是精算师,来到这里,你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员.

人气 3552

我是如何成为FSA的-张林欣 [复制链接]

zlxhs93 2021-9-7 22:36:46
首先感谢崔同学给予的宝贵机会,熊猫论坛是一个很好的精算人士互相交流和学习平台,给创始人们点赞。
这里主要分享一点在备考高级课程时的心得,虽然是机考改革前的经验,但是在复习过程当中,有不少还是能够继续借鉴的,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顺利地通过考试。

一、考试历程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具有偶然性的北美精算考试历程。本科和研究生上学时,我选择的是保险专业。初步认识到精算专业在保险行业中的相对竞争优势是在研究生一年级。于是就拉着几个同学一起去报名了SOA考试,考下来前几门觉得,这考试也没有外界传得那么神乎嘛,没想到是一入精算深似海……懂的都懂。
image.png

有些朋友可能会担心,我本身不是精算专业的,会不会考试很困难呢?我觉得问题不大。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对于非科班出身的考生,一开始的感受是对寿险精算原理的掌握较为薄弱,但是随着几门初级课程的学习,以及工作上实务的补充,是能够弥补短板的。另外,毕业后非科班学生如果想要第一份工作就能与精算相关,最好是先考几门基础考试,拿点硬核的给用人单位看。要知道,这几门基础课程还是比较好通过的哦!

从我的第一门考试P一直到最后的FAC考试,总共历时五年半,其中准精阶段约用时两年,每次考试基本间隔时间为3个月到6个月,视最近一次考试安排而定。如果你工作和生活上有相对平衡的时间,建议能连续考试保持状态,一气呵成。

二、高级课程复习
大家都知道,高级课程有几个Track可以选择,主要有Life&Annuity、Investment、Retirement Benefits等几个方向。但是不论选择哪个方向,我认为复习方法都是可以触类旁通的。由于刚毕业时的工作与寿险相关,而且也看好国家的寿险市场,因此我选择的是Life&Annuity方向。总的来说,我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这套方法大约是在考第二门课程LFMU时形成的。除了定价我FAIL了一次外,评估和风险的两门考试分别以7分和8分一次顺利通过。
1.     备考资料
(1)    考纲及其Notes: 考纲把考点分成了几个大的模块,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对比最新考纲与过去一两年的重大变化,这往往是重要的考点。比如考LPM考试时,加拿大的税法内容是前两次考纲中开始更新的内容,但因为没有仔细阅读考纲,抱着侥幸心理,我眼睁睁地丢失了一个大题。
(2)    辅导教材: 市场上主要的几家是PAK,TIA,ACE这三家。除了主要的Manual外,辅导机构还会出其他的参考资料,如练习题、视频讲解和知识点总结等。
(3)    官方教材:每门考试有几本指定的官方教材,详尽地介绍精算原理与实务经验。

就上述三类资料中,我主要的复习资料就是TIA机构出的辅导教材,考纲的话会在备考前、备考中通读几次。
TIA的材料我还是比较推荐的,简单介绍下构成,分为Manual、video、handout、drill、flashcard,还有一个是与考点相关的历年真题整理的一份表格。
Manual的架构条理比较清晰,遵从考纲是TIA的一个特点;
video是在manual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机构精算师自己的理解以及编撰的例题(温馨提示:1.5倍速观看更香);
Handout是video的对应的PPT,看视频时可以直接对着handout比较方便;这也是我第二遍复习的重点材料;
drill是机构出的一些模拟题,相对真题容易一些,适合第二遍复习时练习;
flashcard是简化的考点总结,适合考前背诵记忆。
还有一个是机构梳理的与考纲相关的真题的资料,会在下面详细介绍到。

给他们重要程度排个序的话,大概是Manual > Video&Handouts > 真题梳理> Flashcard > Drill。

以我的考试经历为例,大约共5个月的时间,对应的时间安排和使用教材情况如下,供参考:
  
复习时间段
  
使用教材
0-第2个月
以章节为单元,先看Manual内容;
  
并使用Handout观看TIA视频讲解
第3个月-第4个月
暂时放下manual, 通读handout,并加以例题的练习;以Section为单元,读完handout,将对应section的drilll problem完成,巩固基础
第4个月
对照Relevant Question List,大量练习真题,并记录好错题,到最后阶段可以再来练习
第4个月-第5个月
开始滚动背诵flashcard, 一共大约3遍,基本达到看到问题能回答个大概


2.     复习方法
总的来说,我复习的思路是前期先构建整体的认知框架,理解每一个重要的概念,后期开始转向大量的练习和背诵知识点。好记性和烂笔头结合起来,效果更佳。
1) 量化概念,理解为主
也许有些同学会问,能否直接通过刷题来通过考试呢?我认为不可取,一是刷题无法遍历所有的知识点;二是考试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嘛,终极目的是成为精算专业人士。现在有个词很火,叫底层逻辑,理解精算原理就是搞懂底层逻辑,题目也会举一反三了。

第一遍通读书本时,我就会结合TIA视频讲解中的例题和对应的PPT(官方称为handout),在答案show出之前先自己尝试做一遍,检验有没有理解前面的概念。虽然此方法会延长第一遍复习的时间,但是量化精算概念容易帮助我们融会贯通整本书的核心内容,到第二第三遍复习时会更得心应手。
2)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勤做真题
毫无疑问,大家都了解历年真题在备考中的重要性。一是重要模块的题目出现类似考题的概率很高;二是真题能够使我们熟悉官方考题的答题风格,也能模拟考试环境。但是真题并不需要整张卷子做,毕竟考纲是一直在变化的。推荐TIA和PAK整理的Relevant PastQuestion List,两者都会将具体列示哪一份真题中的哪一题是与本次考纲挂钩的,PAK的优点是会帮你把所有的历年真题都下载打包好;TIA的优点是会将知识点(Topic)和真题匹配,更加有针对性。

  
Sitting
  
Exam
Question
Part
Points
Type
Source
Topic
2016 Spring
LP
9
c
6
Verbal
LIPF Ch. 2
Pricing  strategies
2016 Spring
LP
8
c
3
Verbal
Digital  Distribution in Insurance
Distribution
2016 Fall
LP
4
a
1
Verbal
LP-105
Surviorship  insurance
注:TIA整理的Relevant Past Questions List部分内容

3) 拿出背政治的方法背flash card
可悲的是,当你很完美地理解所有的概念后,看到题目的你却想不来公式应该怎么写了。因此,重复的背诵,让大脑形成肌肉记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记得当年初中背政治的时候大家都是买了便利贴条密密麻麻地布满书侧。在考试后期背诵flashcard时,我也用这样的方法,先将电子版的PDF通过某宝商家做成小册子,然后将重要的章节做成标签贴上,便于快速翻阅查询,还是很有效果的。
image.png

注:去年整理的LAM flashcard

3.     保持健康心态,以不变应万变
在我看来,拥有良好的心态,是复习好高级课程的前提条件。我们常见的问题是前期复习安排过于松散导致临考前临时抱佛脚,心情焦虑的同时又无法安心下来做题。比如我第一次考LPM时,因为不知道怎么复习,到最后两个月书还没完全看完,每天都很着急上火,结果不仅考试挂了,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也被打乱了,赔了夫人又折兵。
针对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以下几点小建议:
(1)    不妨把考试当成项目来做,时间规划上分几个重要阶段,并细化到每周的进度,设立里程碑。对自己设立奖惩机制,比如完成了里程碑即可根据喜好奖励自己,若未完成则闭关尽量达成既定目标等等。学会自我激励,形成良性循环,备考似乎也可以不那么枯燥。
(2)    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高级课程Fail的概率会明显上升,第二次考试时容易亚历山大,而详尽地分析SOA披露Fail考试的每道大题得分及对应参考回答就尤其重要了。查缺补漏,树立自信心,相信一定可以比上一次做得更好。
(3)    抓大放小。对于复习时间紧张的童鞋们来说,复习中很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的心情。有句鸡汤是这样说的:“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是行动。”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最优解是及时调整接下来的复习方案。例如,原本计划通读两边manual再来做题,结果读完一遍时间就所剩无几,这时可考虑通过做大量的真题、集中对最不擅长的模块各个击破等方法,能够在短期内有显著效果。
(4)    找个考友很重要。从第一门P到最后一门FAC,当年我拉上船的闺蜜始终与我保持基本同一步调,就像很多考研的朋友也会找一些研友,互相敦促,也能互相放松心情。到最后背诵flashcard的阶段,我俩还像初中生似的,互相抽背题目,回想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
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出于文章篇幅的原因,主要分享了高级课程的复习方法;之后有机会希望还可以和你一起交流其他课程或者工作当中的心得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精算屋

GMT+8, 2024-11-25 22:06 , Processed in 0.12105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